近期,一份重量级文件再度聚焦“深化高校薪酬制度改革”与“完善教师薪资结构”的议题。
回溯至今年1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联合发布的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,再度将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推向公众讨论的前台。
社会上频现“名校博士争相涌入民办及三本高校,只为高薪厚职”的新闻,令人在感叹高校教职竞争激烈的同时,也不禁发问:大学教师的职业真如此诱人?
实则,一项2020年的调研结果显示,超过半数的高校教师实际月薪未达万元大关,且多数教师期望薪资与实际月薪之间的差距超过2500元,仅有极少数——1.74%的高校教师,对当前的薪酬表示非常满意。
展开剩余77%薪酬制度改革,迫在眉睫
长期以来,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结构主要由“基本工资、绩效奖励及各项津贴”三部分组成。其中,绩效奖励侧重于考量教师的论文发表数量、期刊级别,以及课题申报的层次与经费额度;而津贴则更多依据教师的学术荣誉与头衔。
这一薪酬体系在初期确实有效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,推动了学术产出与课题申报,但久而久之,也滋生了“重论文数量轻质量”、“唯奖项论”、“头衔至上”等偏颇现象。
在此背景下,高校教师的基本薪资水平偏低,为追求更高的绩效,不少教师倾向于追求快速见效的研究项目,忙于生计与考核,难以静下心来深耕具有创新性的研究。他们虽然忙碌,却常感“穷且不稳定”,而非仅仅是“收入稳定但不高”。
2024年,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的一项调研覆盖了全国150多所高校的万余名教师,结果显示,“提升收入与待遇”成为受访青年教师个人发展中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,占比高达83%,凸显了薪酬制度改革的紧迫性。
事实上,“高校教师薪酬提升”早已不是新话题。
早在2023年7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便审议通过了《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》,强调要以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,构建既保障又激励的薪酬体系。该改革旨在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倾斜,特别是对那些致力于基础学科教学、基础前沿研究、承担国家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并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。
近几个月来,关于高校教师“涨薪”的消息频传。2024年10月,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在文章中明确表示,将“提高教龄津贴标准,深化高校薪酬制度改革,持续提升教师待遇”。同年11月,北京市人社局也发文指出,将启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,力求最大程度上促进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合理增长。
高校逐渐落实中!
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与消息的陆续发布,众多高校正通过实实在在的“减负”与“增薪”举措,切实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。
以长沙医学院为例,2023年5月,该校依据新薪酬绩效改革方案,一次性为教职工人均上调月薪5000元,调整后,该校工作三年及以上的教职工月平均薪酬达到了16880元。此外,该校在过去几年里也已多次提升教职工薪资:2020年,基本工资上调10%至50%;2021年,全校教职工工资总额增长20%;2022年,更是在同类高校中率先设立了专职思政教师岗位津贴。
类似的薪酬增长现象在全国高校中屡见不鲜。多所高校对教职工薪酬及福利制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,旨在大幅提升全校教职工的收入水平。
武昌理工学院在2020年便大幅上调了教职工的薪酬与福利待遇,仅岗位工资与年度绩效考核奖金两项,便比两年前增加了近1000万元/年,其中教授与副教授的年薪增长近30%,素质导师、实验员等岗位的年薪也上涨了约20%。
长春建筑学院则在2023年新增投入1500万元,用于调整教职工工资与福利,进一步完善薪酬体系,优化工资结构。
作为教育部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13所高校之一,天津大学自2023年起,对管理人员实施了宽带薪酬改革。通过拓宽个人薪酬区间、设立标杆岗位津贴、引入部门奖励绩效等多种方式,该校加大了对业绩突出人员,特别是优秀青年管理干部的激励力度,以期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。
薪酬体系作为调配人才资源的关键一环,始终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弦,尤其是高校教师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,其待遇问题更是备受瞩目。深化薪酬制度改革,确保高校教师能够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合理收入,是营造优良科研环境的重要一环,旨在为那些愿意潜心钻研、攻克难关的教师铺设更加坚实的道路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教师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少些羁绊,在需要休整时少些后顾之忧,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活力,为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本文由IAMSET学术服务小编手工整理,如有错误请后台联系小编,本文仅用作学术分享用途,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,转载请注明来源和IAMSET学术服务。
发布于:河南省